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什么是行为习惯,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果一个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又该如何矫正呢?下面提供几个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吮吸手指或衣物的心理辅导方法 在弄清原因后,教育者要对症下药。 第一是普及手部卫生知识,经常督促小学生勤洗手、常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洁,防止病从口入。 二是关注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家长和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生气、厌烦和放弃”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更不能高压限制。因为对小学生来说,越禁止,越感觉是诱惑。教育者要注意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教师可以多与小学生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家长可以陪同小学生参与一些亲子团体游戏,睡前给他们以温情,促进他们愉快入睡,提高他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是帮助小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消除孩子适应环境困难和缺少友谊的不适感。从家庭环境到校园环境,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心理转变,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交能力,许多儿童经常体验到寂寞和无聊。 四是采用转移法。可以用有趣的手偶、玩具,做手工、玩手影游戏,或“挑绳”(有的地方称之为“翻花”,就是一条毛线在两人手里挑来挑去的),还可以给小学生做漂亮的指甲画,给小手指头戴面具,让小学生一方面在游戏中找到更多乐趣,体验到手指探索的奥秘,另一方面因为喜爱自己手指的美丽,舍不得破坏,最终达到淡化吮手指的意愿。 五是当小学生萌发吮吸手指的行为时,家长要采用一定的厌恶剌激的方法来早做应对,比如在小学生的手指上涂上黄连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吮手指的苦痛,以及强调手指上的细菌很肮脏(注意适度,以免引起洁癖等强迫行咬指甲一般都是无意识行为,是口欲期的一种延续,是缓解紧张、分散注意力的一种不良的习惯性做法。 咬指甲在儿童中非常普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査资料表明,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吸吮手指头的儿童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其发病率则高达44%。另有人证实,在14岁的儿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为的占55%。上海做过相关调査,查明发生率为10,7%,这种不良习惯于起于3—6岁,可能会持续到青春期。因为很少有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找医生纠正,咬指甲的问题可能就会被延续下来了。也有部分家长采用言语训斥或身体惩罚等方法,效果不明显,反而使这种行为愈演愈烈。 对小学生来说,咬指甲行为,有些儿童还喜欢咬铅笔、红领巾、纽扣和手帕等,主要是出于忧虑和担心的情绪。在儿童面临繁重的学业、复习迎考、看恐怖影片、被家长打骂时,容易无选择性的啃咬十个手指头。牙齿和指甲都是人类体表最坚固的部分,对儿童来说,这是最有力的武器。儿童热衷于牙齿和指甲相互撕咬,这是一种攻击欲望被压抑,是儿童将愤怒指向自身的一种消极行为,指甲因此被啃得短而参差不齐。由于反复地咬指甲,会损伤手指的指甲和皮肤,使指甲游离缘变得粗糙,指甲缘的四周出血,造成指甲畸形,甚至发生甲沟炎、甲周疣,还容易导致牙齿闭合不良、门牙缘的小裂痕和齿龈炎。 小奔咬指甲与情绪释放有关。对于一般儿童来说,哭泣是释放悲伤和紧张情绪的有效途径,而小奔除了哭泣外,还通过咬指甲来转移紧张、痛苦的负面情绪,获得精神上的快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习惯。 二、咬指甲或物品的心理辅导方法 咬指甲或其他物品的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是要经常给小学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害;二是给指甲上涂上一些苦味剂、辣味剂;三是请心理医生对小奔进行了行为矫治,当孩子开始一咬指甲,心理医生指导父母耐心地教他把手指从嘴边移开,父母紧紧地抱着儿童的双臂,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标识赞赏。对孩子要讲清道理,使孩子意识到,咬手指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矫正加以消退,建立起父母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以上都是辅助手段,最根本是要改变小学生的情绪,消除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情绪困扰和不堪负荷的影响因素。家庭成员的和睦,教师和同学的友好对待,比起一味责备和强行阻止来说,更为有利。 三、拔毛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 拔毛不仅毁容,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必须早发现、早治疗。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家长,要施以家庭治疗,找出早期小学生遭遇的失落与分离的环境因素,因为它可能是促成小孩行为的心理动因。比如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经常询问和帮助他们的学业,了解小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注意化解小学生的情绪负担。
对小学生来说,要开展行为治疗。一方面要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行为控制障碍,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辅导他们学习和掌握自我监督和克制的技巧。当出现焦虑情绪,可以通过握拳、放松肌肉和深呼吸等来降低焦虑;当产生拔毛冲动时,可让小学生在手腕上缠几根橡皮筋,使劲拉动皮筋,弹痛双手来遏制拔毛。如果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脱发,除了增加一些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小学生展开一些与不合理想法的自我争辩,联想毛发正常生长时的景象,通过自我暗示来进一步遏制拔毛冲动。 作为教育者,一是对这种不良行为习惯要提高认识,一旦发现小学生有本征迹象,应及早向儿童心理专家咨询。教育者要了解此征的性质,对小学生不要责骂、不要惩罚,也不要强行制止其发作。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小学生,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的词语来评价他们的这个行为,这会给小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难以修复,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是及时转移。当小学生将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教育者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小学生玩耍或外出散步,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能持之以恒,一般均能奏效。 三是家长要督促小学生按时作息。要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晨不要晚起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的机会。 四是去除诱因。家长要注意小学生的个人卫生,去除各种不良刺激。给小学生充分的温暖和爱抚。如果他们有蛲虫、湿疫等,要及时请医生治疗。 五是处理好特殊病例。对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的小学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小剂量的药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经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但由于小学儿童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薄弱,行为协调性有待提高,导致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还包含着大量的、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良行为习惯。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总而言之,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心理辅导方法,可以概括为六大步骤:认识到坏行为习惯的危害性;与小学生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持之以恒地练习;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同时,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在改变的过程中要有坚定地决心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