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教育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人才的培养往往涉及身心和能力等很多方面,就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防治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从而优化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的目的就是实现身心能的潜力开发,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并为自身及自身发展创造可能。具体到青少年团体的心理健康的一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改变行为,养成习惯 要改变某些具体行为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通过奖惩制度让青少年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只改变某一种行为只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二无法助其培养全面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当这种改变成为稳定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最初的目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健康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训练结束后仍保持良好行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之一。 二、改变认知,学会反思 行为的改变是最外显的教育效果,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动力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青少年认知模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和适应问题,都能找到学生不合理认知方式的影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没有人喜欢我,我毫无价值”、“我必须什么都做得完美,才是有价值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否则就是我的错”、“我看到的就是对的,别人的想法当然应该跟我一样”、“所有努力都必须有收获,否则就是不公平”……面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保持合理认知信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理念,是针对青少年团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改变技巧,提高效率 有一些时候,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并非认知、理念的迷失,而只是行为技巧的缺乏。 最常见的例子来自于存在人际障碍的学生:中小学校园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喜欢“惹事生非”,常常无故推搡其他同学,因此受到同伴的排斥,人际关系矛盾突出;其实他们内心非常渴望与他人交流,只是缺乏社交技巧,当他们感觉孤单,希望加入其他同学中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不恰当的行为吸引他人注意,却不知道这些行为会被误解为敌意。 因此,利用团体辅导和教育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的行为技巧和策略,有助于他们提高行动的效率。 四、改变情感,积极乐观 “性格决定命运”,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情绪智商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心态积极乐观,对外部世界足够敏感、充满关爱的个体,对挫折和失败会具备更有力的免疫力和复原力,从而成为一个健康而成功的人。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尤其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变得特别敏感而尖税,此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效显著。 五、改变环境,维护良好人际空间 人际氛围是一个循环的空间,良性循环的人际空间能使其中的每个个体都如沐春风,而恶性循环的人际空间则会吞噬尚存的善意,不断加剧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提供一个微笑,并能够从环境中得到一个回馈的微笑,那么下次我们保持微笑的可能性就更高,整个人际空间就会在温和的微笑中化解偶尔出现的小冲突;而如果人际空间里充满竞争和敌意,即使有成员主动表现出善意,也可能遭到忽视、误解和打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总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更多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