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咨询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么解决心理的困扰,使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和强大,让人对于生活更有幸福感,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是:教育性、预防性、干预性、治疗性和支持性,但是在不同的国情现状中,团体心理咨询也会有一个变化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融合性也会有不匹配性,下面来看一看中国化的团体心理咨询中存在哪些不良现状。 一、团体心理咨询师队伍与中国本土的团体心理教育和咨询需求不匹配 (一)需求人数是一大难关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因此,无论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心理疾病人群,其数量都是庞大的。健康人群需要心理教育与引导,亚健康人群需要心理成长与预防,心理疾病人群需要干预与治疗。 当人类文明程度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人们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的温饱和基本住行都解决得很好,这个时候,心理咨询不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应该以促进人的幸福为主;心理咨询不再是以人的心理疾病为主,而是要以人的心理健康为主。心理咨询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主动干预人们出现的心理危机,引导人们走向幸福。 面对这样庞大的心理教育与咨询需求人群,团体咨询师队伍捉襟见肘。 (二)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分配不均 心理学学者更多地在研究个体咨询,心理学工作者更多地在围绕疾病人群下功夫,而不是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面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心理咨询采取个体的方式肯定不如采取团体的方式。个体咨询以深度取胜,团体咨询以广度取胜,二者对咨询师队伍的要求显然是不尽相同。
但是,现在中国的咨询师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更多的是学习针对个人的心理疾病的咨询,学习的是怎样去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学怎样解决一群人的共性问题;过去临床心理学一直要解决的也是个人心理问题,因此学个体心理咨询的策略、理论和技术的人比较多,学团体心理咨询的策略、理论和技术的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团体咨询师与团体咨询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与不同人群的不同教育和咨询需求不匹配 由于中国团体心理咨询起步晚,一直以来团体心理教育也是依附在其他团体教育当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因此,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团体心理学工作者或者团体心理学行业中公认的、计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化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或者说没有面对不同团体、不同人群采取的匹配模式,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 三、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与当代中国本土文化不匹配 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与当代中国本土文化不匹配是显而易见的: (一)一方面是“洋为中用”的不匹配 “洋为中用”就是我们要学习近现代一两百年来西方的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心理学,学习他们的先进理论和他们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技术,结合本土的文化,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符合中国水土的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二)另一方面是“古为今用”的不匹配 我们中国人原来就有心理学思想,古代中国哲学家、思想家很多,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包括我们禅宗里面的思想,很多都包含着心理学思想。但是,这些心理学思想由于我们近现代经济及科技发展的落后,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扬光大,有些甚至被西方拥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一些科学家拿去,生产或转换出心理学技术,成为西方人的理论和技术。而这些理论或技术的原材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原材料创造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呢? 这两方面主要是指盲目地将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拿来,没有进行消化和转化就直接用于中国人群,没有建立有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特色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没有把符合中国文化特色和规律的心理智慧开发出来,并转化为心理技术,没有把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一句话,就是没有把本土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开发出来。
要想将团体心理咨询在中国发展壮大以期满足众多人口、不同需求人群的需要,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努力拓宽自我的技术范围,并积极培养更多的人参与到心理咨询的行业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