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1.通过“寻人游戏”让学生学习主动交往。 2.学生在交往中介绍自己、了解他人,发现共同的兴趣爱好。 ![]()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5分钟。 三、活动道具 “寻人信息卡”、笔。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五、活动程序 1.“寻人行动”要求学生根据“寻人信息卡”上的信息,在10分钟内找到具有该特征的人简单交流后签名。 2.大家交流“寻人信息卡”,看看谁的签名最多。主持人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如签名最多的和某一特征签名最少的。 3.交流完毕后,主持人在全班梳理信息,请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站立一排相互介绍与交流。 寻人信息卡 穿39码的鞋;戴眼镜 ;会打乒乓球;补过牙;有白发的人;穿黑色袜子;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唱周杰伦的歌;去过北京;喜欢上网聊天;骑自行车上学;当过志愿者;身高170厘米;网络游戏高手;妈妈是教师;有住院开刀的经历;校运动会获过奖;体重54公斤;读过韩寒的书;喜欢红色;参加过爱心捐款;喜欢爬山;未来理想当医生;不是本地人;四月出生;爱养小动物;色盲、色弱者;想报考外地大学;某学科的课代表;理科为强项;擅长游泳;崇拜贝克汉姆 六、注意事项 1.本游戏可以在陌生群体中进行,通过游戏学会主动交往与沟通。也可以在同班学生中进行,通过“寻人”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进一步了解。 2.在一个栏目中可以签不止一个人的名字,看看谁签的名字多。主持人要求签名人进行确认,防止假、乱信息。 3.符合同一特征的学生相互交流后,派一名代表做全班分享。 4.“寻人信息卡”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可以增减。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这一活动不论对陌生的群体还是已经相处一段时间的同学来说,都会有新的收获。通过游戏,不熟悉的人开始相互了解,已熟悉的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这对融洽人际关系,增进团体交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寻人信息卡”中设计的信息,有些是通过观察就能找到当事人的,如:戴眼镜、穿黑色袜子。有的需要简单交流后确认的,如穿39码的鞋、身高170厘米、有白发的人。更多是需要做深入交谈才能获得的信息,如喜欢听古典音乐、为贫困学生捐过钱物、未来理想当医生、有住院开刀的经历。主持人根据学生获得的签名情况,可以了解其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在提问签名者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确认其交流获取信息的正确性和技巧能力。 运用“寻人信息卡”去完成“签名”任务,还是比较单一的交流,即我与你。最后把具有同一特征的所有同学集中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流,则是比较广泛的交流,即我与你们。共同的特征、共同的爱好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在群体的交流中让人们体验了快乐。 2.活动案例 经过半个学期相处的高一同学,彼此之间有了一点了解,不仅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还了解其学习、交往的状态。但如何做进一步的交流,特别是了解彼此的内心感受和曾经的经历,“寻人行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班上有一位男生叫小威,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平时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在“寻人”游戏中,不少同学的“信息卡”上的“当过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捐过钱物”、“未来理想当医生”、“校运动会获过奖”栏目中都留下了小威同学的签名。主持人根据这一情况,对小威同学进行肯定与鼓励:“一个有爱心、有理想、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人,就具备了挑战自我、应对困难、获取成功的素质,相信你一定能够进步和成功。”同学们也从签名中,看到了小威同学学习成绩之外的行为和品质。 ![]() 3.学生感言 刚拿到“寻人信息卡”,看看这些千奇百怪的特征,一时真的无从下手。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寻找自己认识的人,填完后才知道,这远远不够的。 腼腆的性格导致我害怕与陌生人交谈。但如果你不勇敢跨出第一步,奢望别人主动来找你是不可能的。带着害羞与胆怯,我走到了第一个不认识的人身边。经过我们相互的沟通和交换,我发觉其实这并不很困难,于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寻人信息卡”上的空白渐渐地被五颜六色、不同笔迹的名字所取代,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和一种算是友情的东西在缓缓地蔓延。 通过这个游戏,我认识到一个人身边的陌生人的数目远大于熟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害羞、胆怯而使自己局限于狭小的人际关系群中。 其实勇敢的第一步,总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主动与陌生人沟通,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一开始我只找认识的人签名,可后来为了填满大家就放下顾虑,“厚着脸皮”向人讨签名。虽然彼此都不认识,但没有关系,大家都是十分愿意帮忙的,甚至互相打闹,使用一点点“暴力”逼着他人签字,真的像老朋友一样。 一个微笑、一个签名、一个特色,联系着我们的友好。其实交个朋友并不难,只要肯跨出第一步。 (责任编辑:团体心理) |